劳动合同终止的相关规定及操作流程
劳动合同终止的相关规定
劳动合同终止是指劳动合同在履行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使劳动合同的履行达到一定时间或者完成特定任务后,依据法律规定或者双方约定终止劳动合同的过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终止有如下几种情况:
1. 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双方同意劳动合同终止的,可以在劳动合同期满前提前30日书面通知对方终止劳动合同。双方未协商一致的,劳动合同终止日期为合同约定的终止日期。
2. 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
3. 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
4. 劳动者死亡。
5. 劳动者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6. 双方约定终止劳动合同。
6.1 劳动者主动提出终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给予经济补偿。
6.2 用人单位提出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并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支付补偿金。
7. 劳动合同因解除、终止而终止。
8.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劳动合同终止的操作流程
1. 劳动合同终止协议的签订
双方在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况下,应当签订劳动合同终止协议。劳动合同终止协议应当包括以下
(1)终止劳动合同的原因;
(2)终止劳动合同的日期;
(3)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4)经济补偿的标准和支付方式;
(5)双方在劳动合同终止后应当办理的手续;
(6)其他需要约定的内容。
1. 劳动合同终止通知的发出
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终止协议签订后,应当提前30日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合同。通知应当包括以下
(1)终止劳动合同的原因;
劳动合同终止的相关规定及操作流程 图1
(2)终止劳动合同的日期;
(3)经济补偿的标准和支付方式;
(4)双方在劳动合同终止后应当办理的手续;
(5)其他需要约定的内容。
劳动者在接到用人单位发出的劳动合同终止通知后,应当积极配合用人单位办理劳动合同终止手续。
1. 劳动合同终止手续的办理
(1)劳动者应当将本人身份证、工作牌、工作服等物品交还给用人单位,并配合用人单位办理相关手续。
(2)用人单位应当在劳动合同终止后15日内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劳动合同终止情况,并依法支付经济补偿。
(3)用人单位应当在劳动合同终止后30日内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手续。
(4)双方在劳动合同终止后,如有需要,可以办理劳动合同关系的档案转移手续。
1. 经济补偿的支付
经济补偿是指用人单位依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的补偿。经济补偿的标准和支付方式如下:
(1)经济补偿的标准按照劳动合同中约定的标准支付;
(2)经济补偿的支付方式可以一次性支付,也可以分次支付;
(3)经济补偿的支付期限自劳动合同终止之日起计算。
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支付。
劳动合同终止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一种方式。在劳动合同终止过程中,双方应当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及时签订劳动合同终止协议,并按照协议办理劳动合同终止手续。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经济补偿,并办理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手续。劳动者在劳动合同终止后,应当积极配合用人单位办理相关手续。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