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终止时应赔偿吗?劳动法规为您解答
劳动合同终止的定义及法律规定
劳动合同终止,是指劳动合同在合同期限届满、合同约定终止、劳动者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破产等原因导致劳动合同不再续约时,双方按照法定程序解除合同的行为。劳动合同终止后,用人单位应按照法律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或者依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支付赔偿金,劳动者应按照法律规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应当依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双方协商确定的方式支付经济补偿。”第四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约定,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支付劳动者工资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支付赔偿金。”
劳动合同终止时赔偿的标准和計算方式
1. 赔偿标准
劳动合同终止时赔偿的标准为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实际工作时间内的工资收入。实际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自加入单位之日起至劳动合同终止前实际工作时间。
2. 計算方式
(1)劳动者工作满6个月的,按照劳动者本人工资的1n倍支付经济补偿;
(2)劳动者工作满1年的,按照劳动者本人工资的2n倍支付经济补偿;
(3)劳动者工作满2年的,按照劳动者本人工资的3n倍支付经济补偿;
(4)劳动者工作满3年的,按照劳动者本人工资的4n倍支付经济补偿;
劳动合同终止时应赔偿吗?劳动法规为您解答 图1
(5)劳动者工作满4年的,按照劳动者本人工资的5n倍支付经济补偿;
(6)劳动者工作满5年的,按照劳动者本人工资的6n倍支付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当地月平均工资3倍的,按照劳动者本人工资的3倍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当地月平均工资2倍且低于3倍的,按照劳动者本人工资的2倍支付经济补偿。
劳动合同终止时赔偿的申请和审查
1. 申请
劳动者在劳动合同终止后应当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据,证明自己符合享受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情形。
2. 审查
用人单位在接到赔偿申请后,应当在30日内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如果用人单位在30日内未作出决定,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劳动合同终止时赔偿的法律责任
1. 用人单位不依法支付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包括支付违约金、赔偿金,并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
2. 劳动者不依法提出赔偿申请的,视为放弃权利,不得再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
劳动合同终止时赔偿是劳动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履行支付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义务,劳动者应当依法提出赔偿申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