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虚假宣传举报指南:法律依据与实务操作

作者:万里恋歌 |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虚假宣传问题在行业内日益凸显。一些不法商家为了牟取不当利益,采取夸大产品功效、虚构商品来源、隐瞒真实信息等手段欺骗消费者。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针对这一问题,从法律角度出发,详细探讨电商虚假宣传的举报途径、证据收集与保全以及企业品牌维权的具体策略。

电商虚假宣传的法律定性与相关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时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这一条款为打击虚假宣传行为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对于违反上述规定的主体,执法部门可以依法查处,并对相关责任人追究法律责任。

电商虚假宣传举报指南:法律依据与实务操作 图1

电商虚假宣传举报指南:法律依据与实务操作 图1

在司法实践中,虚假宣传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

1. 对产品功效进行夸大表述,如"祖传"、"特效灵药"等不实之词;

2. 虚构商品来源,冒用品牌授权、伪造产地信息;

3. 隐瞒限制条件,"0元购"活动附加了诸多苛刻条件;

4. 使用误导性图片和文字描述产品。

这些行为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也给正当经营的企业造成不公平竞争环境。

举报虚假宣传电商的具体途径

1. 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

市场监管部门是处理此类问题的主要机关。举报人可通过以下方式提出举报:

电商虚假宣传举报指南:法律依据与实务操作 图2

电商虚假宣传举报指南:法律依据与实务操作 图2

举报:拨打当市场监管局的举报(如12315)。

线上举报:登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全国12315互联网等官方渠道进行举报。

现场举报:携带相关证据材料,前往当市场监管局提交书面举报材料。

在举报时,建议提供以下材料:

虚假宣传的相关证据(如网页截图、聊天记录);

直播录屏或视频文件;

消费凭证(如订单信息、支付记录);

其他能够证明虚假宣传事实的材料。

2. 向消费者协会

除市场监管部门外,消费者还可以通过消费者协会寻求帮助。全国性组织有中国消费者协会,方各级也有相应的分支机构。

流程相对简便:

(1)登录官网或通过App提交信息;

(2)填写表单,详细描述问题;

(3)上传相关证据材料;

(4)等待工作人员处理并反馈意见。

3. 向电商反映

如虚假宣传行为发生于特定电商,消费者也可直接向方。根据《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有责任采取必要措施维护秩序。

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使用提供的正式渠道;

详细描述问题并提供确凿证据;

要求协助调查并处理相关店铺。

4. 向公安机关报案

对于情节严重、涉嫌诈骗的行为,消费者可以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虚假宣传涉及金额巨大、多次欺诈消费者等情形。

报案时需准备:

相关证据材料(包括电子证据);

详细的侵权事实陈述;

涉及的损失金额清单。

证据收集与保全

在处理虚假宣传问题时,证据是关键。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取证建议:

1. 网页截图

对涉嫌虚假宣传的产品页面进行实时截图,包括产品描述、促销信息等内容。使用公证方式固定证据以增强证明力。

2. 录音录像

如果通过直播或等方式了解到虚假宣传信息,可以录制相关音频视频作为证据。

3. 邮件往来

与商家的记录也要妥善保存,包括、等即时通讯工具的聊天记录。

4. 快递单据

对于涉及邮购商品的情况,保留所有快递单据及相关材料。

5. 专业鉴定

对于容易产生争议的商品(如食品、药品),可以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质量检测。

6. 电子证据固化

使用区块链存证等技术手段对电子证据进行固化处理,确保其法律效力。

企业品牌维权的具体策略

对于深受虚假宣传困扰的品牌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强自身合规管理

建立健全的内部审核机制;

定期检查产品页面描述;

加强对经销商行为的规范。

2. 主动收集侵权证据

对市场上出现的仿冒品、虚假宣传信行持续监测,及时保存相关证据材料。

3. 启动法律程序

发送律师函要求侵权方停止违法行为并赔偿损失;

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品牌权益;

积极参与司法鉴定以辅助证明事实。

4. 灵活运用行政处罚途径

对于情节严重的虚假宣传行为,可以通过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的方式,借助行政力量打击竞争对手的恶意行为。

法律责任与后果

对实施虚假宣传行为的主体,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 民事责任

赔偿消费者因虚假宣传所遭受的经济损失;

承担违法广告支出费用(在我国《广告法》中有相关规定);

警戒性赔偿:为惩戒行为人而要求其支付额外赔偿金。

2. 行政责任

经营者将面临市场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包括但不限於罚款、责令停业整顿等;

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失信黑名单。

3. 刑事责任

在特定情形下(如骗取大量财产、构成诈骗罪),行为主体将承担刑亊责任,包括罚金和有期徒刑。

电子商务行业是充满活力的新兴产业,但也面临着虚假宣传等不良现象的困扰。打击虚假宣传行为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消费者要提高警惕,企业要加强自我保护,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 marketplace.

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有效的执行机制,相信我们能够逐步遏制虚假宣传行为,为消费者创造更加可靠的网购环境,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合同纠纷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