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终止劳动合同的仲裁判断及的法律责任
违法终止劳动合同仲裁是指在劳动合同争议发生争议时,一方当事人擅自终止劳动合同或者在仲裁过程中擅自改变劳动合同性质,从而导致劳动合同争议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解决,应当承担违法终止劳动合同的相应法律责任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终止应当符合法定程序。劳动者有权拒绝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终止,但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终止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
(二)劳动者被依法宣告失踪、被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
(三)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
(四)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
(五)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在上述情形下,用人单位应当提前30日向劳动者通知终止劳动合同,并在终止劳动合同前依法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加班费、社会保险费等。用人单位未依法履行终止劳动合同程序的,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
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合同争议,可以选择仲裁、诉讼等途径解决。在仲裁过程中,用人单位不得擅自变更劳动合同性质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擅自变更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仲裁委员会可以判决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并依法恢复劳动关系的合作关系。
违法终止劳动合同仲裁不仅会对劳动者造成损失,也会对用人单位造成不利影响。如果用人单位被认定为违法终止劳动合同,不仅需要承担赔偿责任,还会影响用人单位的信誉和声誉,甚至可能导致用人单位遭受法律惩罚。
用人单位应当严格遵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依法履行终止劳动合同程序,避免因违法终止劳动合同而产生的法律纠纷。劳动者也应当了解自己的权利,遇到劳动合同争议时可以选择合法途径解决,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违法终止劳动合同的仲裁判断及的法律责任图1
违法终止劳动合同的仲裁判断及法律责任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根据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订立的一种法律关系。在劳动合同期限内,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遵守合同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由于种种原因,用人单位可能会违法终止劳动合同,给劳动者带来损失。针对此类问题,劳动仲裁机关应当依法进行仲裁,并作出公正的裁决。本文旨在分析违法终止劳动合同的仲裁判断及法律责任,以期为法律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违法终止劳动合同的认定及仲裁判断
1. 违法终止劳动合同的认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期限内擅自解除劳动合同,或者在劳动合同期限届满不再续签时未依法提前通知劳动者,或者以其他方式违法终止劳动合同的,为违法终止劳动合同。具体表现如下:
(1)未依法提前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2)在劳动合同期限届满不再续签时未依法提前通知劳动者,并支付经济补偿的;
(3)以其他方式违法终止劳动合同的。
2. 仲裁判断
劳动仲裁机关在接到劳动者的投诉后,应当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结果作出是否认定违法终止劳动合同的裁决。具体判断因素如下:
(1)用人单位是否在劳动合同期限内擅自解除劳动合同;
(2)用人单位是否在劳动合同期限届满不再续签时依法提前通知劳动者,并支付经济补偿;
(3)用人单位是否以其他方式违法终止劳动合同。
违法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1. 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如果劳动仲裁机关认定用人单位违法终止劳动合同,那么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赔偿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85条的规定,应当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并支付违约金。经济补偿的标准为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违约金的标准为一个月工资的20%。
2. 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除了赔偿责任外,用人单位还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86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在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前30日内向劳动者提出续签劳动合同的要求。未依法提前通知劳动者续签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标准为一个月工资的20%。
违法终止劳动合同的仲裁判断及的法律责任 图2
3. 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行政处罚责任
如果劳动仲裁机关认定用人单位违法终止劳动合同,并且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用人单位还应当承担行政处罚责任。具体处罚种类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经营所得、吊销营业执照、撤销商标注册、撤销广告经营许可等。
违法终止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违法行为的一种,给劳动者带来损失。劳动仲裁机关在接到劳动者的投诉后,应当依法进行仲裁,并作出公正的裁决。用人单位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希望本文的分析对法律从业者有所帮助。
(注:本文仅为参考,不构成法律建议,具体法律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