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终止后多久可以进行仲裁?
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民事法律行为,当合同履行完毕或者符合法定解除条件时,合同关系即行终止。合同终止后,各方当事人对于合同剩余权利义务的处理往往需要通过仲裁方式解决。合同终止后多久可以进行仲裁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合同终止后的仲裁时效期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仲裁时效期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合同终止后,当事人应当及时进行通知、确认等程序,以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自合同终止之日起,当事人具有两年的时间进行仲裁。
合同终止后的仲裁程序
1. 仲裁申请
合同终止后,当事人应向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认为符合仲裁条件的,应当受理仲裁申请。
2. 仲裁 hearing
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应通知当事人进行仲裁 hearing。仲裁 hearing 是为了使当事人对案件进行辩论,提交证据,由仲裁庭对案件进行审理。
3. 仲裁裁决
仲裁庭审理终结,仲裁委员会应依据法律规定作出裁决。裁决书自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签收之日起生效。
合同终止后仲裁时效期间的延长
合同终止后多久可以进行仲裁? 图1
在特定情况下,仲裁时效期间可以延长。当事人因不可抗因导致无法在合同终止后及时进行仲裁,可以申请仲裁委员会延长仲裁时效期间。但延长后的仲裁时效期间自不可抗因消除之日起计算。
合同终止后,当事人应在两年的时间内向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在此期间,当事人应积极履行合同剩余权利义务,如涉及财产分割的,应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分割。仲裁委员会在收到仲裁申请后,应依法进行审理,作出裁决。如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限内提起上诉。
合同终止后多久可以进行仲裁,不仅关系到当事人之间的权益保护,也涉及社会经济秩序的维护。正确理解和把握仲裁时效期间具有重要意义。在合同终止后,当事人应及时进行通知、确认等程序,确保合同剩余权利义务的妥善处理,避免因程序不当而影响仲裁效果。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