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终止相关情形及法律规定》
劳动合同终止的基本原则
劳动合同终止,是指劳动合同在一定条件下依法结束其效力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终止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公正、协商一致、依法依归原则。劳动合同的终止,应当符合法定条件,履行法定程序,否则,终止行为将不具有法律效力。
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
《劳动合同终止相关情形及法律规定》 图1
1. 劳动合同期限届满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劳动合同终止。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前,应当协商一致,依法续订劳动合同,延长劳动合同期限。未依法续订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终止。
2. 用人单位破产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破产的,劳动合同终止。用人单位申请破产的,应当向劳动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劳动行政部门审核,作出决定。用人单位破产的,原劳动合同约定的终止条件不再具备,劳动合同终止。
3. 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劳动合同终止。用人单位提前解散的,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偿还债务、承担社会保障责任,并应当依法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
4. 劳动者死亡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死亡,劳动合同终止。劳动者因工死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依法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
5. 用人单位决定解除劳动合同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依照劳动合同约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依法支付经济补偿。用人单位没有依法支付经济补偿的,劳动者可以依法要求支付。
劳动合同终止的法律规定
1.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终止:(一)劳动合同期限届满;(二)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三)劳动者死亡;(四)用人单位决定解除劳动合同;(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2.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劳动合同终止,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公正、协商一致、依法依归原则。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依照劳动合同约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依法支付经济补偿。”
3.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对解除劳动合同有异议的,可以依法申请劳动争议仲裁。”
劳动合同终止的程序
1. 劳动合同终止应当由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劳动者。通知应当载明劳动合同终止的原因、时间等内容。劳动者应在收到通知后15日内与用人单位办理劳动合同终止手续。
2. 劳动合同终止后,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的标准为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1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3. 劳动合同终止后,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手续。
4. 劳动合同终止后,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劳动合同终止情况。
劳动合同终止的法律责任
1. 用人单位未依法终止劳动合同的,由劳动行政部门依法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支付赔偿金。
2. 用人单位未依法支付经济补偿的,劳动行政部门依法责令支付。
3. 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手续的,劳动行政部门依法责令改正。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及法律规定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提供了行为的依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用人单位破产、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劳动者死亡、用人单位决定解除劳动合同等情况下,应当依法办理劳动合同终止手续,并依法支付经济补偿、办理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手续等。用人单位未依法终止劳动合同、未依法支付经济补偿、未依法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手续等违法行为,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