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套路欺诈案例分享报告:揭秘常见的合同欺诈手法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当事人依法订立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民事法律行为。在市场经济中,合同成为了各方当事人进行民事活动的主要。,由于合同涉及的主体多、环节多、利益分配复杂等原因,合同欺诈行为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市场经济秩序。因此,对合同套路欺诈案例进行分享和分析,以揭露常见的合同欺诈手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合同套路欺诈案例分享
1. 欺诈手法:虚构交易对手
欺诈行为:当事人一方虚构交易对手,通过虚假合同或者虚假交易记录,诱使对方签订合同并完成交易。
案例:2018年,一公司经理王先生与一家冒牌公司签订了一份购销合同,约定由冒牌公司向该公司供应一批货物。但,该冒牌公司并不存在,而是王先生的一名亲朋好友所开的公司。后来,该亲朋好友通过王先生向该公司了一批货物,并获得了大量回扣。
2. 欺诈手法:恶意变相
欺诈行为:当事人一方在合同中采用虚假陈述、不平等条款、模糊不清的语言或者条件等手段,诱使对方接受不公平的交易条件。
合同套路欺诈案例分享报告:揭秘常见的合同欺诈手法 图1
案例:2019年,一公司老板李先生与一家供应商签订了一份采购合同,约定由供应商向该公司供应一批原材料。但在合同中,李先生未明确原材料的规格、数量、质量标准等关键信息,而是通过口头协商的方式确定。最终,李先生发现所采购的原材料质量不符合合同要求,要求供应商更换,但供应商却以各种理由拒绝,并以此要挟李先生继续支付货款。
3. 欺诈手法:虚假承诺
欺诈行为:当事人一方虚假承诺,在合同中承诺给予对方某种利益或优惠条件,但未能兑现承诺。
案例:2020年,一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