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申诉虚假宣传违法行为:法律依据及实践策略

作者:路灯下牵手 |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虚假宣传行为屡见不鲜。无论是企业广告、网络销售还是线下推广,虚假宣传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面对虚假宣传违法行为,受害者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申诉?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案例分析,为您详细解读虚假宣传的法律认定标准及申诉路径。

虚假宣传的法律定义与认定标准

虚假宣传是指经营者通过广告、宣传或其他方式,故意对产品或服务的功能、性能、用途等作夸大或虚假表述,误导消费者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的规定,虚假宣传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1. 虚构功能或效果:如宣称某商品具有“包治百病”的功效,而并无科学依据。

2. 隐瞒重要信息:如销售保健食品时未说明潜在副作用或适用人群。

如何申诉虚假宣传违法行为:法律依据及实践策略 图1

如何申诉虚假宣传违法行为:法律依据及实践策略 图1

3. 使用绝对化用语:如声称“全国”、“唯一最优”等不实表述。

4. 虚构交易记录或用户评价:通过伪造销量数据、好评截图等方式误导消费者。

认定虚假宣传的关键在于证明宣传内容与实际事实不符,且经营者主观上存在故意。根据《关于审理侵害消费者权益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21〕7号),消费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收集证据:

如何申诉虚假宣传违法行为:法律依据及实践策略 图2

如何申诉虚假宣传违法行为:法律依据及实践策略 图2

广告文案:保留含有虚假表述的商品说明书、广告视频等。

交易记录:包括购买凭证、转账记录等,用于证明消费行为。

沟通记录:如录音或聊天记录,内容涉及宣传承诺。

申诉路径:如何向监管部门提出申诉

面对虚假宣传违法行为,受害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申诉:

1. 向市场监管部门

管辖范围:可向经营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交书面或口头。

所需材料:

人身份证明(如身份证复印件);

购买凭证或服务合同;

宣传材料或相关证据(如广告截图、录音录像等)。

处理流程:市场监管部门将在收到后15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立案调查。若情况属实,监管部门将依法责令经营者改正,并处以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

2. 向行业协会反映

部分行业设有自律组织(如中国广告协会),可通过其或提交虚假宣传线索。行业协会通常会协助收集证据,并向监管部门移交案件。

3. 提起民事诉讼

受害者若因虚假宣传遭受经济损失,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编的规定,以欺诈为由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经营者赔偿损失。

企业如何应对虚假宣传申诉

对于企业而言,应建立健全内部审核机制,严控广告发布内容。具体措施包括:

1. 设立合规部门:负责审查广告文案,确保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2. 加强员工培训:定期开展法律知识培训,提升全员法治意识。

3. 建立应急预案:如收到虚假宣传,应迅速成立调查小组,核实情况并及时处理。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保健食品虚假宣传案

某在其上宣称其的保健品具有“抗”功效。李某购买后发现并无此效果,遂向当地市场监管局。经调查,市场监管部门认定该行为构成虚假宣传,并依法对该企业罚款20万元。

案例二:网络直播带货虚假宣传案

网络主播张某在直播中夸大某化妆品的美白效果,误导大量购买。受害者通过平台后,相关部门介入调查,最终责令张某及其所属退还部分的购货款,并暂停其直播资格。

申诉中的注意事项

1. 证据收集:应注意保留所有与宣传相关的证据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广告截图、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

2. 选择合适申诉渠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向监管部门或提起民事诉讼。

3. 关注处理进展:在提交申诉后,应保持关注并及时跟进案件进度,必要时可寻求法律援助。

虚假宣传违法行为不仅损害权益,也破坏市场竞争秩序。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和提升企业合规意识,我们能够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公平的市场环境。面对虚假宣传,应积极维权,而企业则需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避免触犯罚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

以上内容结合了相关法律条文和实际案例,旨在为和企业提供清晰的申诉指导。如需进一步帮助,请咨询专业律师或相关部门。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合同纠纷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