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宣传现场笔录检查内容-法律实务操作与注意事项

作者:亦南歌 |

在商业活动中,虚假宣传行为屡见不鲜,其不仅扰乱市场秩序,还可能对消费者权益造成严重损害。为了规范市场经济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了对于虚假宣传的查处机制,其中“现场笔录”作为执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起到了固定证据、还原事实的重要作用。从法律实务的角度,详细阐述虚假宣传现场笔录检查的内容及其注意事项。

虚假宣传现场笔录?

虚假宣传现场笔录是指执法人员在对涉嫌虚假宣传的主体进行调查时,依法制作的文字记录或音像资料。这种记录旨在固定执法过程中的关键事实和证据,包括但不限于现场检查的结果、与相关人员的谈话内容以及发现的违法行为等。该笔录是后续行政处罚决定的重要依据,具有法律效力。

从形式上来看,虚假宣传现场笔录通常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 明确记录的内容和性质,“某公司涉嫌虚假宣传现场检查笔录”。

虚假宣传现场笔录检查内容-法律实务操作与注意事项 图1

虚假宣传现场笔录检查内容-法律实务操作与注意事项 图1

2. 执法人员信息:包括执法主体的姓名、职务及相关资质证明。

3. 被检对象信息:如名称、、法定代表人或经办人的基本信息(需脱敏处理)。

4. 检查时间与地点:记录现场检查的具体时间和场所。

5. 检查内容与发现的问题:详细描述执法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涉嫌虚假宣传的行为,夸大产品功效、虚构企业资质等。

6. 证据固定:如拍照、录像、提取相关宣传材料或电子数据等。

7. 当事人陈述:被检主体或相关人员的现场反馈和申辩。

虚假宣传现场笔录检查的内容

执法人员在进行现场笔录检查时,需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内容展开:

1. 宣传内容的真实性

执法人员需重点检查企业及其产品相关的宣传材料,包括广告文案、产品说明书、或社交媒体发布的信息等。

检查是否存在夸大或虚假陈述,将普通商品吹嘘为“特效药”或“神丹妙药”。

确认宣传内容是否与实际功效相符,是否有虚构的科学数据或用户评价。

2. 经营资质的合法性

许多企业通过伪造资质文件来提升自身信用。执法人员需核实以下

企业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产品认证书等是否真实有效。

是否存在冒用他人品牌、伪造授权文件的行为。

虚假宣传现场笔录检查内容-法律实务操作与注意事项 图2

虚假宣传现场笔录检查内容-法律实务操作与注意事项 图2

3. 宣传行为的竞争性影响

虚假宣传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还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执法人员需评估其行为对市场秩序的影响:

是否通过虚假宣传排挤竞争对手,破坏公平竞争环境。

是否利用虚假信息获取不当竞争优势。

4. 证据的固定与保全

现场笔录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为后续行政执法或司法程序提供可靠依据。为此,执法人员需注意以下几点:

使用拍照、录像等方式固定现场证据,确保其真实性和完整性。

对涉嫌违法的宣传材料进行封存,并制作清单作为附件附于笔录中。

虚假宣传现场笔录检查的法律依据与注意事项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规定了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或服务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2. 《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号):明确了执法人员在现场检查中的职责和程序规范。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四条:广告内容必须真实、准确,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

注意事项

1. 执法程序的合法性

现场检查需严格遵守法定程序,提前告知当事人检查目的、依法出示执法证件等。任何违反法定程序的行为都可能导致后续处罚被撤销。

2. 证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执法人员在制作现场笔录时,应确保记录内容的真实性,避免主观臆断或带有倾向性的描述。音像资料需完整记录整个检查过程,不得剪辑或篡改。

3. 当事人的知情权与陈述权

在检查过程中,执法人员应告知当事人享有的权利(如陈述权、申辩权),并在笔录中如实记录其反馈意见。必要时可邀请见证人到场签字确认。

4. 笔录的后续运用

现场笔录完成后,需与其他证据材料结合使用,作为认定违法行为的事实依据。在正式处罚决定前,当事人有权要求复查相关证据并提出异议。

虚假宣传现场笔录检查的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医疗美容机构虚假宣传案

执法人员发现该机构在其及宣传单页中声称其使用的设备为“美国进口”,但设备为中国组装。执法人员在现场制作笔录,记录了设备标签信息,并提取了相关宣传材料作为证据。

案例二:某教育培训虚构师资力量案

该在招生宣传中称其教师团队包含多名“名校教授”,经调查发现部分教师资质为虚假捏造。执法人员通过现场笔录固定了宣传材料,并调取了相关人员的询问记录。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该被处以罚款并吊销营业执照。

虚假宣传现场笔录检查是打击违法行为的重要环节,也是维护市场公平秩序的关键手段。执法人员在实践中需严格遵守法定程序,确保笔录内容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企业也应以此为鉴,规范自身的宣传活动,避免触犯法律红线。

对于消费者而言,则可以通过留存相关宣传资料、向监管部门举报等方式,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合同纠纷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