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履行的证据及收集要点

作者:北方佳人 |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合同作为民事主体之间约定权利义务的重要工具,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合同履行争议时有发生。在此类争议中,证据的收集与保存尤为关键。围绕“合同已经履行的证据有哪些”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详细讨论,结合法律实务中的常见情形,为读者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指引。

合同履行证据的重要性

在民事诉讼中,“谁主张,谁举证”是一项基本的举证原则。当一方当事人主张合同已经履行时,另一方往往会提出抗辩或否认。此时,缺乏充分证据可能导致主张方败诉。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及时收集和保存相关证据具有重要意义。

张三与李四签订了一份技术服务合同,约定张三为李四提供某软件开发服务,并按阶段收取报酬。在实际履行中,由于项目进度问题发生争议,李四拒绝支付后续款项。此时,张三需要通过提供付款凭证、项目进度报告等证据来证明已经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了相应义务。

合同履行的证据及收集要点 图1

合同履行的证据及收集要点 图1

实践中,合同履行的证据可以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两种类型。直接证据可以直接证明合同履行情况,如付款收据、完成工作的验收记录等;而间接证据则需要通过逻辑推理才能证明事实,聊天记录中的履行协商过程。在诉讼中,组合运用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往往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合同履行的主要及对应证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十条的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在实践中,合同的履行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

(一) 金钱给付

金钱给付是合同中最普遍的一种履行。这类合同的履行证据包括:

银行转账记录(含交易流水号、日期、金额等信息);

支票存根或汇款凭证;

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宝、支付)的支付截图。

(二) 交付货物或物品

对于买卖合同而言,交付货物是核心义务。相关证据包括:

物品交接单或签收确认单;

快递物流信息(含运单号、寄送时间、送达时间);

质量检测报告或验收合格证明。

(三) 服务履行

对于技术服务、等合同,服务的完成是关键。常见证据包括:

服务交付记录(如邮件往来、工作日志);

书面确认函(由双方签字盖章);

第三方评价或鉴定意见。

(四) 行为履行

有些合同约定的义务是某种行为而非物品或金钱,某公司承诺为另一公司提供培训服务。此时,证据可以包括:

培训课时记录表;

参加培训人员的签到表;

课程录音录像资料(需妥善保存)。

特殊情形下的履行证据

(一) 情势变更原则下的履行

根据《合同法》百零九条,若因不可抗力导致无法履行合同义务的,可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此时,主张情势变更的一方需要提供相应证据:

合同履行的证据及收集要点 图2

合同履行的证据及收集要点 图2

不可抗力事件的通知(如政府部门公告、自然灾害证明);

该事件对合同履行的影响程度分析;

已采取的补救措施记录。

(二) 数据电文形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合同等数据电文已成为常见履行方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第十四条的规定,符合条件的数据电文同样具有法律效力。此时,证据收集应当注意:

保留完整的邮件往来记录;

确保电子文件的完整性(如区块链存证);

避免后期篡改的可能性。

如何构建完整的履行证据链

在履行过程中,建议采取“预防为先”的策略,及时固定相关证据。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完整保存合同文本

包括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备份。特别要注意保留补充协议、备忘录等后续签订的文件。

(二) 适时记录履行过程

在履行过程中随时记录重要节点,如:

制作书面会议纪要;

使用录音录像设备记录关键对话;

及时确认变更事项。

(三) 注重第三方见证

某些情况下,可以考虑引入公证机构或第三方平台进行见证。

对高金额交易进行公证;

使用专业电子合同平台进行签署并存证。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

在A公司与B公司的施工合同中,因工程质量问题产生争议。最终法院通过以下证据认定事实:

施工记录本和监理日志;

质量检测报告;

现场照片和视频资料。

案例二:某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案

C公司为D公司提供云计算服务,因服务中断产生争议。法院通过以下证据作出判决:

服务中断通知(包括时间、原因);

第三方技术报告;

财务部门的停运损失计算表。

以上案例表明,及时收集和保存履行证据对维护自身权益具有重要作用。

与建议

在实际商业活动中,合同履行证据的收集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从合同签订到履行完毕全程留存相关资料。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专门的合同档案管理系统;

2. 赋予法务或合规部门监督权;

3. 定期开展证据管理培训;

4. 引入电子签名和区块链技术。

通过完善的证据管理体系,企业既可以有效维护自身权益,又能在发生争议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合同纠纷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