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规定:职工受伤有哪些权益保障?》
《劳动合同法》规定:职工受伤有哪些权益保障?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的,用以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在工作期间,职工不幸受伤,这是一种不幸的情况,但也是用人单位应当承担的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职工在受伤时,用人单位应当给予相应的劳动保障。探讨职工受伤时,有哪些权益保障措施。
用人单位应当承担的义务
1. 及时救治
用人单位应当对受伤职工进行及时救治,将伤情报告及时送交有关部门,并配合进行治疗。及时救治可以有效减轻职工的病情恶化和身体损害,也是用人单位应当承担的基本义务。
2. 安排休息
受伤职工应当安排休息,休息期间工资按照相关规定发放。用人单位不能因职工受伤而剥夺其休息权利,职工也应当遵守休息规定,不自行加班或者恢复工作。
3. 给予工资报酬
职工在受伤期间,用人单位应当给予其相应的工资报酬。工资报酬的数额按照相关规定确定,不能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劳动合同法规定:职工受伤有哪些权益保障?》 图1
4. 缴纳社会保险
用人单位应当为受伤职工缴纳社会保险,包括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确保职工在受伤时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
职工享有的权利
1. 劳动保障权利
职工在受伤时,享有劳动保障权利,包括医疗、工资、休息等方面的保障。用人单位有义务保障职工的劳动保障权利,不能侵犯职工的合法权益。
2. 申请劳动仲裁
职工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给予保障或者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劳动仲裁委员会依法作出裁决,用人单位应当执行。
3. 获得赔偿
职工在受伤时,如果造成人身损害或者财产损失,有权要求用人单位赔偿。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损害程度依法给予赔偿,不能拒绝或者推卸责任。
《劳动合同法》规定,职工在受伤时,用人单位应当承担相应的义务,给予职工充分的劳动保障。职工也享有相应的权利,包括劳动保障权利、申请劳动仲裁、获得赔偿等。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防止职工受伤,一旦发生受伤情况,应当及时采取救治措施,安排休息,给予工资报酬,缴纳社会保险,确保职工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