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侵略犯罪案例解析:网络侵犯个人信息安全

作者:是谁及春秋 |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网络世界中,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的事件层出不穷,给广大网民带来了诸多不便。结合具体案例,对网络侵犯个人信息安全进行解析,以期提高广大网民的法律意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网络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的表现形式

(一)黑客攻击

黑客通过各种手段,如恶意软件、钓鱼、DDoS攻击等,窃取用户的个人信息。2017年我国某知名电商平台爆发用户信息泄露事件,攻击者利用恶意软件窃取了该平台数百万用户的个人信息。

(二)

是指攻击者通过伪造的、等,诱骗用户输入个人信息。2018年某省某市一位市民收到一封看起来正常的,内容是关于银行账户的查询,由于这位市民不慎泄露了自己的银行账户和身份证号,导致自己的账户被他人窃取。

(三)社交工程

社交工程是指攻击者利用社交工具,采用欺骗、伪装等手段,诱骗受害者泄露个人信息。2019年某互联网员工不慎泄露了内部客户名单,其中包括众多知名企业和个人客户,信息泄露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网络侵略犯罪案例解析:网络侵犯个人信息安全 图1

网络侵略犯罪案例解析:网络侵犯个人信息安全 图1

网络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规定

我国《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等规定了网络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的行为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具体包括:

(一)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个人信息

(二)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数量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三)多次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或者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数量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四)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

网络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的防范措施

(一)提高法律意识

广大网民应提高法律意识,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不轻信他人的邮件、等。

(二)安装防病毒软件

使用防病毒软件,防范恶意软件的侵害,避免被黑客攻击。

(三)谨慎填写个人信息

在填写个人信息时,应谨慎对待,避免在陌生人或不信任的网站上填写敏感信息。

(四)定期更换密码

定期更换网络账户的密码,提高账户安全性。

网络侵犯个人信息安全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广大网民要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提高法律意识,安装防病毒软件,谨慎填写个人信息,定期更换密码,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个人信息安全。有关部门也应加强对网络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的打击力度,切实保障广大网民的合法权益。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合同纠纷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