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鼎经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网络辱骂与诽谤的刑法适用|司法解释与实务要点

作者:桐花街少女 |

网络辱骂与诽谤?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平台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也衍生出了许多网络安全问题,其中尤以网络辱骂与诽谤最为突出。网络辱骂,是指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对他人进行侮辱性攻击的行为;而网络诽谤,则是以捏造事实或歪曲事实的方式损害他人名誉的违法行为。

这些行为一旦构成犯罪,将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最常见的罪名包括侮辱罪(第二百四十六条)和诽谤罪(第二百四十六条)。根据司法解释,如果行为人的目的在于通过网络辱骂或诽谤达到一定社会影响或者牟取不正当利益,则有可能被认定为情节严重,从而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条文的具体适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犯侮辱罪和诽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如果后果特别严重,则会面临更多严厉的刑罚。

(一)网络侮辱的认定标准

1. 侮辱罪与诽谤罪的区别:

网络辱骂与诽谤的刑法适用|司法解释与实务要点 图1

网络辱骂与诽谤的刑法适用|司法解释与实务要点 图1

张三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攻击性言论,贬低李四的人格尊严时,这属于典型的侮辱行为。

2. 网络侮辱的传播方式:

包括群、朋友圈、微博等多种形式。

(二)网络诽谤的行为类型

1. 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

如编造并散布某人有违法犯罪记录的信息。

2. 利用真实事实歪曲情节:

即使部分事实属实,但被故意夸大或曲解以达到贬损他人声誉的目的。

最新司法解释与实务操作

《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简称"两高"司法解释)为具体适用相关罪名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一)"情节严重"的具体认定

1. 同一人多次实施:

如某人连续在多个发布针对同一对象的攻击性言论。

2. 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引发网络骚乱或受害者精神崩溃等严重后果。

(二)社会危害性的判定

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注重考察以下因素:

1. 传播范围:信息的扩散速度和覆盖区域。

2. 社会影响:是否引起公众恐慌或其他不良反应。

3. 被害人情况:特别是公职人员或公众人物遭受网络诽谤时,社会危害可能被放大。

从法条到实务的具体对比

(一)侮辱罪与诽谤罪的界限

如果行为既涉及辱骂又包含虚构事实,则需要综合案情确定是以哪个罪名进行追责。

某人在网上发表贬低性言论并捏造犯罪事实,法院会根据具体情节决定适用哪一个罪名。

(二)公诉与自诉案件的区分

1. 公诉情形:

严重危害社会秩序或国家安全时,检察机关可以提起公诉。

2. 自诉情形:

受害人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但对于网络犯罪而言,由于其隐匿性和跨区域性,自诉案件相对较少。

典型案例分析

(一)上海某高校学生诽谤案

基本案情:赵某因与李某发生矛盾,在班级群和朋友圈发布不实信息,称李某有盗窃行为。

法院判决:

认定构成诽谤罪,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理由是其行为不仅损害了被害人的名誉权,还引发了校内外的广泛关注。

(二)网络大V侮辱案

基本案情:某知名博主在微博上发表针对张某的攻击性言论,导致张某遭受巨大精神压力。

法院判决:

网络辱骂与诽谤的刑法适用|司法解释与实务要点 图2

网络辱骂与诽谤的刑法适用|司法解释与实务要点 图2

判定构成侮辱罪,判处拘役三个月。法院认为其行为具有一定的传播性和社会危害性。

未来的展望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交平台功能的日趋复杂,网络辱骂与诽谤的行为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界定情节严重程度、如何有效收集电子证据以及如何平衡被害人的名誉权与行为人的言论自由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为打击网络犯罪提供了有力,但具体适用中还需要结合司法解释的要求和案件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希望未来能够在法律完善和技术进步的双重推动下,更好地维护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合同纠纷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