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鼎经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大气污染防治法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与责任
“大气污染防治法”是指为保护和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针对工业、农业、交通及建筑等领域产生的大气污染物进行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筑施工作为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作业特点(如土方开挖、混凝土浇筑、材料运输等)容易产生扬尘、挥发性有机物(VOCs)及其他有害气体,因此在法律层面上受到了严格的监管要求。
建筑施工中的大气污染防治不仅关系到环境质量的改善,还涉及公众健护及企业社会责任履行。随着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气十条”)等政策的实施,建筑行业被明确列为治理重点对象。从法律视角出发,分析大气污染防治法在建筑施工中的具体要求、责任分配以及实践经验。
大气污染防治法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与责任 图1
大气污染防治法的核心内容
1. 法律框架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大气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大气法》明确了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大气环境保护中的责任,特别对建筑施工等扬尘污染源提出了具体要求。第58条明确规定:“施工单位应当制定防止施工扬尘的方案,并且向当地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2. 建筑施工企业的法律责任
根据《大气法》及相关地方性法规,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 扬尘控制:对易产生扬尘的作业面(如土方开挖、材料堆放等)采取覆盖、洒水、喷淋等方式降尘。
- VOCs治理:在使用油漆、涂料、胶粘剂等挥发性有机物产品时,应当采用低VOCs含量的产品,并通过密闭空间或废气收集设备减少排放。
- 机械尾气管理:施工单位应选用符合国标的施工机械,并对尾气进行处理,确保排放达标。
如果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未履行上述义务,将面临罚款、停工整顿等行政处罚,甚至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如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3. 监管与执法
地方政府生态环境部门和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建筑施工企业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通过《建设工程扬尘治理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了施工企业责任,并建立了“绿色工地”评价体系,对扬尘治理达标的项目给予奖励。
建筑施工中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 施工前准备
- 编制扬尘治理方案:根据工程规模和特点制定防治措施,并向主管部门备案。
- 设立扬尘防控责任人:明确项目经理或其他管理人员的职责,确保措施落实到位。
2. 施工过程中管理
- 洒水降尘:对施工场地及周边道路进行定期洒水,减少扬尘产生。
- 覆盖与苫盖:对裸露的土方、砂石等材料进行全覆盖,防止风吹扬尘。
- 使用环保设备:优先选用电动或清洁能源施工机械,降低尾气排放。
3. 应急预案制定与实施
施工单位应当根据气象预报(如大风天气)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紧急降尘措施,并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突发环境事件。在2021年因施工扬尘引发周边居民投诉后,涉事企业立即停工整改,并支付了相应的罚款。
大气污染防治法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与责任 图2
实践中的挑战与应对
1. 挑战
- 成本压力:采取扬尘治理措施会增加企业的投入(如喷淋设备、苫盖材料等),部分中小建筑企业对此缺乏积极性。
- 执法不严:在一些地区,地方政府部门对施工扬尘的监管力度不足,导致企业“侥幸心理”普遍存在。
2. 应对策略
- 政策支持:政府应当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减轻企业经济负担。
- 加强执法:生态环境部门应加大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监督检查频次,形成有效威慑。
大气污染防治法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法律规范、企业管理及政府监管等多个环节。只有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建筑施工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随着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和环保技术的进步,建筑行业将朝着更加绿色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