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鼎经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刑法修正案九受贿罪数额较大|司法解释解读
刑法修正案九中的“受贿罪数额较大”?
2015年,我国《刑法修正案(九)》的出台引发了广泛关注。此次修正是对197年《刑法》的一次重要修订,其中关于贿赂犯罪的规定更是引起了法学界和实务界的热烈讨论。
在刑法修正案九中,“数额较大”是衡量受贿罪的重要标准之一。传统上,我国对行贿、受贿等贿赂犯罪的定罪处罚,主要依赖于具体的金额门槛。此前的《刑法》规定,受贿数额在50元以上的,才会构成犯罪。而《刑法修正案(九)》取消了这一具体数额的规定,转而采用“数额较大”的概括性表述。
“数额较大”,是指受贿行为所涉金额达到相应司法解释规定的门槛以上。这一表述的改变意味着我国对贿赂犯罪的打击标准更加灵活,也更能适应反斗争的实际需要。
刑法修正案九受贿罪数额较大|司法解释解读 图1
根据相关司法解释,“数额较大”的认定标准为10万元以上的受贿行为。这一标准的设定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 反腐倡廉的大局: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反腐力度,“老虎”、“苍蝇”一起打的策略取得了显着成效。
刑法修正案九受贿罪数额较大|司法解释解读 图2
2. 从严治党的要求:党对党员干部的要求日益严格,对违法行为的容忍度不断降低。
3. 社会治理的需求:通过更高的入罪门槛,可以更精准地打击危害较大的犯罪行为,避免过于严苛地对待情节较轻的违法行为。
司法解释解读:“数额较大”的具体认定
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明确了“数额较大”的具体标准:
1. 金额标准:
- 受贿数额在3万元以上不满20万元为“数额较大”。
- 贿赂犯罪具有其他严重情节,如多次受贿、涉案金额特别巨大等,也可能被视为“数额较大”。
2. 情节考量:
- 如果行为人的受贿行为虽然未达到10万元的金额门槛,但具有特定的情节,如涉及公职人员的斡旋受贿、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受贿等,则会被认定为“数额较大”。
- 另外,是否为初犯、犯罪手段恶劣程度、涉案赃款去向等因素也会影响最终定罪。
数额与情节并重:新定罪模式的影响
《刑法修正案(九)》的一个显着特点是打破了传统上以金额为主的单维度定罪模式。根据相关司法解释,“数额较大”不仅取决于涉案金额,还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 行为的情节:
- 是否为多次受贿
- 是否涉及特定领域或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
- 是否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2. 主观恶意程度:
- 行为人是否明知违法而故意为之
- 是否有索贿情节(即主动向行贿人索取财物)
3. 社会危害性:
- 受贿行为是否妨害了正常的行政管理秩序
- 是否对公共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害
这种定罪模式的转变,使得司法机关在处理贿赂犯罪案件时有了更大的裁量权。也对法律职业人士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求。
刑法修正案九的意义与启示
《刑法修正案(九)》关于受贿罪“数额较大”规定的改革,是我国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化的必然产物。这一规定既保持了刑事打击力度,又体现了宽严相济的政策导向。
从法律职业人的角度来看,《解释》对“数额较大”的具体认定标准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引,但实践中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1. 证据收集要全面: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定罪的情节。
2. 法律适用要准确:既要严格依法办案,又要充分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
3. 程序正义要保障:即使在严厉打击腐败犯罪的背景下,也要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数额较大”的认定标准可能会根据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和司法实践的需求进一步完善。法律职业人需要持续关注相关法律法规的最新动态,更新知识储备,以更好地服务于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