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中关于犯错终止合同的条款设定
劳动法的规定
我国《劳动法》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终止:(一)劳动者死亡;(二)劳动者被依法宣告死亡;(三)劳动者失踪;(四)劳动者被依法解除;(五)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六)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七)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除;(八)用人单位因不可抗力解除;(九)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在这里,我们可以明确看到,劳动合同的终止理由主要有劳动者死亡、失踪、被解除、用人单位破产等,对于“犯错”这一概念并未明确列出。
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劳动者违反Bytes(二)劳动者严重失职、滥用职权,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的;(三)劳动者多次违反Bytes,情节严重,影响工作的;(四)劳动者患有影响工作的疾病,不能从事所从事工作的;(五)劳动者因故不能继续从事原工作,用人单位不同意调整岗位的;(六)劳动者不履行合同义务,严重影响劳动合同关系的;(七)用人单位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八)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对比劳动法,我们可以看到,在劳动合同法的设定中,同样包括了劳动者“犯错”的情况,如“劳动者不履行合同义务,严重影响劳动合同关系的”。
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还规定:“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未履行或者未正确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的;(二)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泄露用人单位商业秘密或者商业秘密的;(三)被依法判决为失去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四)被依法限制人身自由的;(五)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情形。”
我们我国对于劳动合同中关于犯错终止合同的条款设定,主要是依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结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内涵进行规定的。对于“犯错”这一概念,虽然没有明确列出,但在《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到“劳动者不履行合同义务,严重影响劳动合同关系的”,可以视为对“犯错”的一种界定。
在实际操作中,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劳动合同的约定,结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设定合理的犯错终止劳动合同的条款。一方面,应当明确“犯错”的具体情形,如严重迟到、严重旷工、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等,以便于有据可依,确保劳动合同的解除符合法律规定;应当注意遵循法律法规的规定,如经济补偿的支付标准、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等,确保劳动合同的解除符合法律规定,避免法律风险。
用人单位还应当注意劳动合同的设定,避免出现过于苛刻的条款,以免引发劳动纠纷,影响企业的稳定发展。在设定劳动合同中关于犯错终止合同的条款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中关于犯错终止合同的条款设定 图1
我国对于劳动合同中关于犯错终止合同的条款设定,主要是依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结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内涵进行规定的。用人单位在实际操作中,应当根据劳动合同的约定,结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设定合理的犯错终止劳动合同的条款,既保障了用人单位的权益,也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