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终止期限的相关规定
劳动合同的终止
劳动合同的终止,是指劳动合同一方或双方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的条件,提前通知对方,结束劳动合同关系的行为。劳动合同的终止对于双方来说,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力。一方面,劳动合同的终止是结束劳动合同关系的标志,劳动合同的终止也会对双方产生法律上的影响。
(一)劳动合同终止的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可以有以下情形之一予以终止:
劳动合同终止期限的相关规定 图1
1. 劳动合同期满。劳动合同期满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续订劳动合同,但用人单位不得拒绝与劳动者续订劳动合同。
2. 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
3. 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
4. 劳动者因患病或者因伤残不能从事原工作,或者劳动者同意接受取消劳动关系的处理。
5. 用人单位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6. 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
(二)劳动合同终止的程序
1. 用人单位应当提前30日向劳动者提出劳动合同终止的意见,并给予劳动者选择权,由劳动者决定是否接受。
2. 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或者依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支付赔偿金,并应当给予劳动者解释。
3. 劳动者接受劳动合同终止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办理交接手续,并应当给予劳动者一定的工资报酬。
劳动合同终止期限的规定
(一)劳动合同的终止期限
1. 劳动合同的终止期限,应当根据劳动合同的性质、劳动关系的建立时间、用人单位的类型等因素综合考虑。
2. 对于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终止期限为固定期限。
3. 对于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终止期限由双方协商确定,但不得少于3个月。
(二)劳动合同终止期限的法律规定
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的终止期限不得少于3个月。
2.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延长劳动合同的终止期限,但延长的时间不得超过1个月。
3. 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劳动合同的终止期限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4. 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劳动合同的终止期限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劳动合同终止的法律责任
(一)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
1. 用人单位有依法终止劳动合同的义务,未按法律规定提前通知劳动者或者未按法律规定支付经济补偿的,应当支付违约金。
2. 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合同后,未按法律规定办理交接手续的,应当支付违约金。
(二)劳动者的法律责任
1. 劳动者拒绝用人单位依法提出的劳动合同终止意见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2. 劳动者未按法律规定接受经济补偿的,应当支付违约金。
劳动合同的终止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的约定,结束劳动合同关系的行为。劳动合同的终止对于双方来说,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依法妥善处理劳动合同终止事宜,依法履行各自的法律责任。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