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终止的相关规定及流程
劳动合同终止的相关规定
劳动合同终止是指劳动合同在合同期限届满、解除、终止、客观上无法继续或者双方协商一致情况下,依法结束劳动合同关系的行为。劳动合同终止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均不再具有劳动法律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劳动合同终止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劳动合同终止的相关规定及流程 图1
1. 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審查条的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的,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续订劳动合同,也可以终止劳动合同。
2. 用人单位破产。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1条的规定,用人单位破产的,劳动合同终止。
3. 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4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劳动合同终止。
4. 劳动者死亡。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2条的规定,劳动者死亡的,劳动合同终止。
5. 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且劳动者已经依法定继承人或者能够证明劳动者已经死亡。
6. 双方协商一致。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6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7. 劳动合同依法解除。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8条的规定,劳动合同依法解除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或者依照劳动合同法第46条的规定支付赔偿金,并应当给予劳动者解释。
8. 劳动合同因劳动者不同意而解除。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依照劳动合同法第38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给予劳动者解释。劳动者对解除劳动合同有异议的,可以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
劳动合同终止的流程
1. 用人单位提前通知劳动者。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提前30日通知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前,应当给予劳动者解释。
2. 劳动者确认。劳动者在接到用人单位通知后,确认是否同意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同意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并签订解除劳动合同协议。
3. 办理相关手续。解除劳动合同后,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或者依照劳动合同法第46条的规定支付赔偿金,并应当给予劳动者解释。劳动者对解除劳动合同有异议的,可以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
4. 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劳动者在解除劳动合同后,如对解除劳动合同协议或者经济补偿的支付有异议的,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5. 用人单位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解除劳动合同后,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并应当将解除劳动合同协议或者经济补偿的支付情况报送给劳动者。
劳动合同终止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协商一致或者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关系。劳动合同终止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均不再具有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合同终止的相关规定及流程应当引起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广泛关注,以便双方在解除劳动合能够依法行事,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