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识与避免购买虚假宣传的补品?

作者:书不尽清雨 |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通过服用补品来改善身体状况或增强体质。市场上充斥着大量虚假宣传的补品,这些产品往往以夸大其词的效果、虚构的成分来源或低廉的价格吸引消费者,最终却难以实现其所承诺的功效。从法律行业的视角出发,分析如何辨识虚假宣传的补品,并为消费者提供相应的维权建议。

虚假宣传补品的主要表现形式

1. 夸大产品功效

虚假宣传的补品通常会使用极具诱惑力的语言来描述其效果,“一天服用一次,即可提升免疫力”、“服用两周后肌肤变得白皙透亮”等。这些宣传用语往往缺乏科学依据,甚至可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相关规定。

如何辨识与避免购买虚假宣传的补品? 图1

如何辨识与避免购买虚假宣传的补品? 图1

2. 虚构成分来源与功效

一些补品会声称其成分来源于“深海鱼油”、“南极冰川水”或“天然本植物”,但这些成分的提取地和生产过程并不透明。更甚者,某些补品在宣传中夸大特定成分的效果,将普通的维生素E吹嘘为“抗氧化之王”。

3. 价格误导

一些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购买,会在促销活动中宣称“限时折扣”、“亏本大甩卖”,但这些产品的价格并未与市场真实价值相符。这种价格误导行为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还可能构成商业欺诈。

4. 虚构产品资质与认证

某些补品会声称其已获得某国的“国家认证”或“专利授权”,但这些的认证并不存在,或是商家自行编造的。某些会声称“FDA认证”,但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FDA主要负责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审批。

消费者如何避免购买虚假宣传的补品?

1. 选择正规销售渠道

消费者应优先通过药店、大型商超或知名电商平台购买补品。这些渠道通常会对商品信行严格审核,能够有效降低虚假宣传的风险。

2. 核实产品信息

在购买前,消费者可以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或其他权威查询该产品的批准文号和生产企业信息。国产的批准文号格式为“国食健字G 8位数字”,消费者可以登录相关平台进行验证。

3. 注意广告用语

消费者应注意广告中使用的绝对化用语,如“特效”、“”等词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十七条的规定,的广告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或功能,也不得使用医疗用语。

如何辨识与避免购买虚假宣传的补品? 图2

如何辨识与避免虚假宣传的补品? 图2

4. 留存消费凭证

补品时,消费者应妥善保存购物小票、电子订单及产品包装。这些凭证在维权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发现产品存在虚假宣传问题,可以凭借相关证据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

5. 参与社会监督

消费者可以通过官方渠道参与社会监督工作,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或消协组织反映问题线索。这种群体性的监督力量能够有效遏制虚假宣传行为的蔓延。

法律视角下的虚假宣传防范机制

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国家应进一步健全与虚假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虚假宣传的具体形式,并加大处罚力度。可以借鉴欧盟《消费者权益保护指令》的相关规定,对虚假宣传行为实施更严格的监管。

2. 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大对补品市场的抽检力度,重点关注产品标签标识、广告宣传内容的真实性。可以通过建立“黑名单”制度,将多次违法的企业纳入失信惩戒范围。

3. 推动行业自律

行业协会可以制定并推广《保健食品营销行为准则》,引导企业规范经营行为。可以鼓励行业内举报虚假宣传行为,形成自查互纠的机制。

4. 提升消费者法律意识

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发布消费提示等,提高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和辨别能力。只有消费者自身具备足够的防范意识,才能从根源上遏制虚假宣传活动的发生。

虚假宣传问题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扰乱了市场秩序。作为消费者,我们需要擦亮双眼,学会辨识虚假宣传的蛛丝马迹;而作为监管部门,则需要建立更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为消费者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让虚假宣传的补品无处遁形。

注:本文所引用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请以最新法律文本为准。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合同纠纷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