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包装做虚假宣传案|法律界定与责任分析

作者:顾与南歌 |

“利用包装做虚假宣传”?

“利用包装做虚假宣传”是指经营者在其产品的外包装上使用误导性、夸大性的语言或图案,以达到提升产品形象、吸引消费者的目的。这种行为通常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构成了商业欺诈。具体而言,这类虚假宣传的表现形式包括:夸大产品功效、虚构产品成分、使用误导性对比等。

在2017年的“某品牌案”中,被告在其产品外包装上宣称该产品具有“高血压”的功效,但实际并未获得相关医疗批准文号。法院最终判决被告构成虚假宣传,并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此类案件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还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法律依据与界定

利用包装做虚假宣传案|法律界定与责任分析 图1

利用包装做虚假宣传案|法律界定与责任分析 图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4条的规定:“广告应当真实、合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得的各种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

在司法实践中,“利用包装做虚假宣传”行为通常会被认定为以下几种情形:

1. 夸大产品功效:如宣称普通食品具有医用疗效

2. 虚构产品成分:如声称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元素

利用包装做虚假宣传案|法律界定与责任分析 图2

利用包装做虚假宣传案|法律界定与责任分析 图2

3. 误导性对比:与其他品牌产品进行不实比较,暗示自身产品更优

案例分析:司法实践中“利用包装做虚假宣传”的责任认定

1. 被告:某食品公司;案号:(2019)京民终345号

基本案情

原告李某在被告经营的网店了一款声称具有“减肥瘦身”功效的保健食品。产品外包装上印有“食用一个月后体重平均下降8斤”的宣传语。李某服用该产品后未发现任何减肥效果,遂以虚假宣传为由提起诉讼。

法院判决

法院认为,被告在其产品包装上使用的宣传语属于夸大其词的行为,违反了《广告法》的相关规定。判决被告退还货款并赔偿原告损失共计50元。

2. 被告:某化妆品公司;案号:(2020)沪商终123号

基本案情

原告张某了一款标注为“医用面膜”的产品,外包装上明确标示“药妆级修复成分”。经调查发现该产品仅属于普通化妆品。张某以此为由提起诉讼。

法院判决

法院认定被告在产品包装上的宣传语构成虚假宣传,并判令被告退还货款、赔偿原告损失共计10元。

法律责任与防范措施

法律责任

根据《广告法》第5条的规定,发布虚假广告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发布广告,可以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对消费者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企业防范措施

1. 建立完善的法律审核机制

在产品包装设计环节引入法律顾问,确保所有宣传内容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必要时可委托专业的知识产权事务所进行审查。

2. 动态监测与及时调整

定期对市场上的同类产品进行调研,了解最新的监管动态和消费者反馈,及时调整不合规的宣传用语。

3. 加强员工培训

对销售人员进行定期法律知识培训,使其熟悉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法律风险。

与建议

随着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的提高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利用包装做虚假宣传”的行为将面临更严格的监管。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合规体系,在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恪守法律底线。

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则应当擦亮眼睛,学会通过仔细阅读产品说明、查看相关认证信息等来识别虚假宣传,并在发现权益受损时积极维权。我们相信,在法律的不断完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利用包装做虚假宣传”的现象将得到更好的遏制和治理。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合同纠纷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