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宣传举报指南|法律途径与部门职责解析

作者:念与北诗 |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虚假宣传问题日益突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秩序和社会信任。虚假宣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虚假宣传是指经营者利用虚构、夸大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通过对商品的性能、功能、用途、质量、销售状况等信行误导性宣传,以达到谋取市场竞争优势或非法利益的行为。

虚假宣传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虚构产品性能:如宣称产品具有"国家级认证""特效功能"而实际并不存在。

虚假宣传举报指南|法律途径与部门职责解析 图1

虚假宣传举报指南|法律途径与部门职责解析 图1

2. 夸大使用效果:利用消费者趋利心理,通过案例分享、用户评价等方式夸大产品功效。

3. 隐瞒重要信息:故意对产品缺陷、副作用等关键事实保持沉默。

4. 混淆概念:如将"推荐商家"伪称为"官方指定商"。

面对虚假宣传行为,消费者和相关主体如何依法维权?哪些部门负责处理虚假宣传举报?为您详细解答这些问题,并提供具体的操作建议。

虚假宣传应向哪个部门举报?

根据中国法律法规的规定,虚假宣传的举报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管辖权限来确定受理部门。通常情况下,虚假宣传涉及市场监管领域,可以按照以下原则进行投诉:

1. 市场监督(原工商行政)

- 主要职责:负责查处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虚假宣传。

- 受理范围:

- 对企业或个体经营者的虚假宣传行为;

- 在广告中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

- 利用虚假宣传谋取商业利益的行为。

- 举报方式:

- 登录当地市场监督,在"投诉举报"专栏提交线索;

- 拨打12345政府,转接市场监管部门;

- 直接到就近市场监管分局或消费者协会递交书面材料。

2. 国家税务总局

- 主要职责:负责查处偷税漏税、虚开发票等涉税违法行为。

- 受理范围:

- 商品宣传中涉及夸大收入、虚构利润的行为;

- 利用虚假宣传掩盖偷税行为的。

- 举报方式:

- 拨打1236税务;

- 登录国家税务总局提交税收违法行为线索。

3. 工业和信息化部

- 主要职责:负责对互联网信息服务进行监管,打击网络虚假宣传行为。

- 受理范围:

- 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的虚假宣传;

- 网店、微商涉嫌夸大产品功效的行为。

- 举报方式:

- 登录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公众投诉"栏目提交信息;

- 拨打010-1230工业和信息化反映问题。

4. 国家药品监督(针对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

- 主要职责:负责对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等特殊商品的广告进行监管。

- 受理范围:

虚假宣传举报指南|法律途径与部门职责解析 图2

虚假宣传举报指南|法律途径与部门职责解析 图2

- 医药产品虚假宣传功效的行为;

- 利用患者 testimonials 放大治疗效果的情况。

- 举报方式:

- 登录药监局,在"公众留言"板块提交;

- 拨打010-8253798进行和举报。

5. 中国广告协会

- 主要职责:协调行业自律,处理广告纠纷。

- 受理范围:

- 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发布虚假广告的行为;

- 涉及虚假宣传的商业营销活动。

- 举报方式:

- 登录中国广告协会,在"平台"提交信息;

- 发送邮件至指定进行举报。

虚假宣传举报的具体流程

为了保障您的举报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建议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1. 收集证据

- 截取含有虚假宣传内容的广告页面、视频、音频等电子证据;

- 确认交易记录、聊天记录(如微商)或其他能证明宣传内容的信息;

- 如有实物产品,可拍照或录制短视频作为辅助证据。

2. 选择合适的举报渠道

- 根据虚假宣传的性质和涉及的产品类型,选择对应的监管部门。

- 普通商品虚假宣传→市场监督;医药类虚假宣传→药监局。

3. 填写息

- 提供详细的问题描述,包括但不限于:

- 被举报方名称;

- 虚假宣传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

- 涉及的广告媒体类型(如电视、网络、户外等)。

- 配附相关证据材料进行佐证。

4. 跟进处理结果

- 在提交举报后,可通过或查询系统跟进处理进度。

- 根据《市场监督管理举报处理暂行办法》,举报处理时限为:

- 简易程序:15个工作日内办结;

- 一般程序:30个工作日内办结。

5. 法律途径维权

- 如果行政机关未能及时有效处理,您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建议在起诉前专业律师,明确赔偿范围和举证要点。

虚假宣传的法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等法律规定,虚假宣传行为可能面临以下法律后果:

1. 行政处罚

-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 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 极少数情节严重者,吊销营业执照。

2. 民事赔偿责任

- 被侵害的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承担退一赔三的责任(即退还货款并赔偿商品价格的3倍)。

- 若企业因虚假宣传导致股民损失,相关责任人可能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3. 刑事责任

- 极少数情节特别严重的虚假宣传行为可能构成虚假广告罪或非法经营罪,行为人将面临刑事处罚和罚金。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

- 案情简介:化妆品通过网络直播夸大其抗衰老效果,宣称产品中含有"干细胞成分",实则仅为普通精华液。

- 处理结果:当地市场监督依法对罚款50万元,并责令停业整顿一个月。

案例2:

- 案情简介:教育机构在招生广告中虚构其升学率高达98%,误导众多家长报名缴费。

- 法律责任:该机构被处以30万元的行政处罚,并全额退还家长学费。

虚假宣传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也破坏市场秩序。作为公民,我们应积极行使监督权,通过合法渠道反映问题。也要提高警惕,避免掉入虚假宣传的陷阱。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面对天花乱坠的广告时,一定要保持理性判断,捂紧自己的钱袋子!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合同纠纷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