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侵犯肖像权如权|法律途径与案例解读

作者:流浪歌手 |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肖像权的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肖像权侵害行为已从单纯的线下侵权扩展至线上网络环境中的AI换脸、深度伪造等新型侵权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被侵犯肖像权时如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肖像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千零一十八条的规定,肖像权是指自然人对自己的面部形象所享有的人格权利。肖像权的内容包括:

1. 制作权:决定是否允许他人对自己的面部形象进行摄影、录像等;

2. 使用权:对已有肖像的支配权,包括用于商业用途或非营利目的;

被侵犯肖像权如权|法律途径与案例解读 图1

被侵犯肖像权如权|法律途径与案例解读 图1

3. 获得报酬权:当肖像被用于商业活动时,权利人有权获得相应报酬。

AI换脸技术与肖像权侵害

一种名为"深度伪造"(Deepfake)的技术引发了人们对肖像权保护的关注。这种技术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将一个人的面部形象替换到另一个主体上,甚至可以生成真的动态视频。

案例分析:

张某是一位知名短视频博主,她发现一家科技公司利用其汉服装扮视频制作了付费"AI换脸"模板。用户只需上传一张个人照片,即可生成一段以张某为主角的虚假视频。

法律认定:

根据《民法典》千零一十九条的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其肖像。科技公司通过技术手段将用户面部形象与张某的形象进行深度合成,破坏了肖像与身份主体的同一性,构成对张某肖像权的侵害。

维权建议:

1. 保存侵权证据:截取相关页面、下载涉嫌侵权内容作为证据;

2. 发送律师函:要求侵权方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礼道歉;

3. 提起诉讼:向法院申请民事赔偿或刑事责任。

传统肖像权保护的法律手段

在传统场景下,肖像权被侵犯时可以通过以下法律途径维护权益:

1. 民事诉讼

权利人可以依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侵权方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并赔偿经济损失。

案例分析:

张三发现某商家在其广告中使用了自己的照片,经调查未获得任何授权。法院判决该商家立即停止使用并赔偿张三精神损害费和经济损失共计5万元。

被侵犯肖像权如权|法律途径与案例解读 图2

被侵犯肖像权如权|法律途径与案例解读 图2

2. 刑事报案

如果侵权行为情节严重,达到《刑法》规定的标准,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之一的规定,未经公民同意利用其肖像进行营利活动,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案件特点:

侵权行为具有商业性质;

经营规模较大;

对受害人造成严重精神损害。

结合案例的维权路径分析

以近期备受关注的"AI换脸案"为例,我们可以出以下维权步骤:

1. 证据收集:保存所有涉嫌侵权的内容(如视频、截图等),记录侵权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相关信息。

2. 法律: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评估案件胜诉的可能性及赔偿金额。

3. 诉讼准备:向法院提起诉讼时,需提供详细的侵权证据和经济损失证明材料。

肖像权保护的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的进步,肖像权保护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1. 建立专门针对AI换脸等新型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

2. 完善跨境肖像权保护机制;

3. 加强公众对肖像权的认知教育。

通过本文的分析被侵犯肖像权时,权利人可以通过多种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关键在于及时收集证据、选择合适的维权,并借助专业法律团队的力量提高胜诉概率。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肖像权保护的关注,共同营造尊重个人人格权益的良好环境。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合同纠纷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